原址 : http://blog.yam.com/onlyparanoid/article/18791880
這篇文章發想是從我寫給韻如的信中一句話來的,我讚賞她有不安於現狀的勇氣,
也引起了我更進一步的思考,我嘗試去回答為什麼不能安於現狀當OT(職能治療師),
在未來當OT這個選擇會遇到怎麼樣的挑戰。
其實現在看來一切都好。
這是一個比一般大學生起薪還要高的工作,一般而言有三萬多以上的水準,
準時上下班,雖有業績但不成為沈重的負擔,聽起來是現在景氣不佳時夢寐
以求的好出路。
此外,這份工作並不難求,相較於公家機關幾千人擠破頭爭取個位數名額的職缺,
這個行業卻還是處在事求人的情況。
「OT(職能治療)不可能找不到工作,除非你挑工作,」大學讀的是職能治療系、
目前在台北醫學院就讀研究所的施以諾,觀察學長姐和週遭同學的出路表示。
OT這份高薪、輕鬆、又好找的工作是否能一直持續存在?我其實保持懷疑的態度。
端看電子業的興衰可知一二。在過去由1995年之後所引起的網路與電子熱潮,帶動
了一波又一波的電子業蓬勃發展,從半導體、個人電腦、網路設備、光儲存媒體、
筆記型電腦等都雨露均沾,也造就台灣電子產業的科技聚落以及在各領域中的龍頭
大廠如台積電、廣達、日月光的興起。在過去十年間,財富的重新分配落到了以電子
科技為主的企業家與工作者身上,科技新貴成為他們的代名詞。加入電子產業後辛苦
幾年,靠著薪資以及驚人的分紅配股就有上千萬的身價,甚至可以及早退休,
享受另一種閒適的人生。
但如今,科技業在眾多大環境的改變下,科技業的人力已無法如過去一般優渥。
如員工配股分紅制度的取消、新興國家如中國大陸科技業的興起、台灣電子科系不斷的
提供優秀人力等情況之下,原本高額的分紅取消而取而代之的則是責任制下更多更長
的工時以及更微薄的薪水。這一切的轉變就在短短的十年間發生。
註:(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4609188.shtml )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5339&p=5)
世界上並不會有永恆不變的事物,誰也意想不到有158年歷史的Lehman Brother會在一
夕之間倒閉,台灣保險的前幾名ING安泰人壽轉眼間賣給富邦從此退出台灣市場,而
OT難道就能勝過景氣的榮枯、環境的轉變,永遠保持不飽和的人力以及工作條件優良
的職缺嗎?
有件小事可窺知一二。
上個星期kikie婚禮,我們這一班趁著這個機會又再度聚首,彼此打探最近情況。
結果發現我們班上現在有五個同學,均在桃園療養院任職,我們笑說桃療是我們班開的。
記得在我剛進大學的時候,我的直屬學姐對我說過,OT有多好找工作,
寄五封履歷,五封都有人要,這還不包括大家比較不想去的精神科領域。
而現在的情況是,生理與小兒在大醫院的機會沒那麼多了,大部分的人開始轉進以前人
力較不喜好的精神科領域。我試想是否幾年後畢業的學弟妹們,或許已要改口說某市的
復健科診所都是他們把持著?
誰來買單?
這是第一個問題,誰來買單?
其實OT的顧客群絕對不會少,由成人生理、小兒、精神科三大領域的顧客來源,
剛好符合了老年化社會、少子化社會、心理壓力大等幾種未來社會的走向。
老年化社會需要更多復健人力的配置,才能給予老年人更健康、健全的晚年生活,
少子化社會將自己僅有的小孩當寶,每個父母都希望小孩能贏在起跑點,
而社會的競爭漸遽使得每個人的心理壓力增高,身心相關的疾病也應運而生。
這聽起來一切美好的假設下,有個致命的盲點,就是,誰來買單?
現今台灣的醫療體系是靠著全民健保運作支持著,全民健保的基本概念是由健康人付費
來支付生病的人所需要的醫療開銷,以這種全民分攤的共享制度運作,成為一種社會
福利的典範。
但此種制度的運作前提是健康的人需要比生病的人還要多,有工作能力能支付保費的人
需要比無工作能力需撫養的人還多。而這種制度的運作就與先前舉出的老年化社會以
及少子化社會趨勢相抵觸。當老人越多但年輕人越少,每個年輕人所需要撫養的老人
越多,負擔也就越沈重,如此一來,年輕人無法或不願支付保費來撫養老人的情況之下,
全民健保的制度將無以為繼,勢必也將破產。這也是許多已開發國家現今開始討論的問
題:如何在一個老年化社會保持醫療體系的運作。
如此一來,我想問的是,若是健保破產了,有多少人願意付現金來做復健?
復健是站在醫療第二線的角色,在第一線醫療救治之後待情況穩定,才送至復健部門
進行復健工作,以期能給予病患未來更好的生活品質。在假設全民健保破產的前提下,
第一線的醫療救治已花去病患許多錢,是否OT提供的服務還能誘使病患掏出更多錢來呢?
誰來競爭?
最近ptt板上波蘭大的事件沸沸揚揚。
許多文章開始陳述(或揭發?)由東歐負笈而歸的醫學生醫術品質有多差,文章陳述著
去波蘭等國的大學取得醫學士學位有多麼容易,不需要任何考試及格,甚至到當地還
有亞洲班,內容敘述當地醫學教育的草率,連我看了也膽戰心驚。而後來的醫師國考
受限於公平性,以選擇題為考試形式,更是能被有心人與補習業者輕易闖關,
就此能堂而皇之的拿著國家執照,行三流的醫療服務,與殺人無異。
當然對於OT來說,並沒有以上的問題,因為獲得執照的成本太高,但在OT等治療師
的回報不如醫師來的多。
只是由醫師的困境點出了醫療行業的一個難題:全球化競爭。
當台大教授群的醫師成群結隊到中國大陸彼岸執業,由其他新興國家而來醫學士或其
他醫療相關行業也大搖大擺的進攻台灣的市場,與台灣本地人一爭高下。醫療行業
有著極地域性的限制,對於非同文同種、語言不通的服務提供者,其實無法贏取消費
者的信賴。不過在某些情況之下,卻又將此種強烈地域性給改觀。
復健有的時候很喜歡被(或許主動或許被動)塑造成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形象。
病人希望沒事就來做一做,治療師也就覺得不做白不做,反正有錢賺。所以形成了許
多醫療院所老客戶的情形。只看到病人來了跟治療師打個招呼就自己上工,逛治療室
好像在逛自己家後院一樣的熟悉。這樣的情形在OT極想要打入長期照護(尤其是生理)
領域中常見,住民不論有病沒病通通送來PT、OT通通做一做,若不做,他們會覺得他們
的權益受損,縱使他們健康地與常人無異。於是一種詭異的治療模式出現,由菲律賓監
護工代勞。這些監護工在本國都有PT或OT的執照,雖然他們以監護工的方式進入台灣
工作,但養護機構因為成本考量(註:許多養護機構的復健服務是不收費的,也不用
刷健保卡),就用這些外籍監護工來代行PT、OT的職務。
有人一定會大聲嚷嚷說他們犯法,他們遊走於法律邊緣,首先他們不收費,
跟健保獲利都沒瓜葛,第二若是他們說他們只是在活動,誰能清楚地告訴我活動跟
職能治療的差異性?
這只是一個開端,之後還有大陸方面的學歷承認,又是另一批新的人力來源,
而且廉價。台灣本地的義守與輔仁的畢業生也在陸續產出。但話說回來,
對於醫療願所相關以外的執業場所,或許是OT夢想的應許之地,但對於無法令的規範
亦無政策上實質的補助,他們(包括養護、安養、學校等)對於OT的聘用仍保持保
守的態度,執業的治療師對於此塊領域也並不積極爭取,僅有學校這塊在羅鈞令老師
等人的努力下已有部分成果。
在如此多的人力投入去爭取固定少許的職缺,是否會開始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要不是薪資水準降低,否則就是服務品質縮減,造成優良的治療師出走,治療師工作
也將會更難找。
沒有答案的答案
我其實並沒有解決方案。畢竟也或許我現在的處境就是我的解決方案。這也要回歸到我
一開始文章第一段話,是否大家擁有不安於現狀的勇氣去挑戰未來有可能發生的系統性風暴?
婚禮上遇到許多人,很多人懷抱著醫師夢,也成功地又重考回醫學系,做大學生,未
來當醫師。我佩服他們的勇氣,也或許他們早已預見這些困境而做出了挑戰自身現狀的
選擇,雖然醫師也有其困境需要突破。
我嘗試以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所提出的「微笑曲線」對於這個問題求解。
微笑曲線分成左、中、右三段,左段為研發、專利,中段為組裝、製造,右段為品牌、
服務,而曲線代表的是獲利,微笑曲線在中段位置為獲利低位,而在左右兩段位置則為
獲利高位,如此整個曲線看起來像是個微笑符號。微笑曲線的含意即是:要增加企業的
盈利,絕不是持續在組裝、製造位置,而是往左端或右端位置邁進。
在可預見的未來,單純的做OT,或說執行OT的醫療技術就如同微笑曲線的中段一般,
像製造業獲利最低,也是最容易被壓榨淘汰的一群。在微笑曲線的左右兩端,
代表的研發或許意指的是OT相關的學術與研究,這仍是一塊少有人投入的區塊,
可能會牽動整體曲線的提升,如新的治療手法申請專利(為什麼當初感覺統合沒人
申請專利阿?),開發者收取高額專利費,製造階級(執業OT師)執行有效服務吸引更
多顧客。而在微笑曲線的右端代表著品牌與服務,這代表治療師個人與治療工作室的
興起,在自行創業的小經濟體中,提供與醫療院所(或許好比現在的EMS大廠)更有效率
更創新的服務,這也會帶動整體產業的再升級。
我想,一人之言難以窺其全貌,希望有心人有志者可以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
一起討論,為OT的未來把脈!!
--------------------------------------------------------------------------
這是6年前的文章,她所思考的現在已經成真了
OT市場逐漸飽和,並且和PT競爭激烈
老齡化社會少子化......並不是需求減少了但真的服務到不了位,在我3年前時第一次在杜鵑花節上聽到這個職業,那時我問學姊以後要在哪裡工作?她說政府有計畫要往社區發展會有社區中心到時候會很需要,但過了3年到現在社區也才沒幾間,就像文章說的當經濟不緊氣時三線的復健分到的資源真的減少了
裡面有提到我們老師學生時代說的話XD 的確,如果不挑工作的話一直是有缺的,但我聽學長姐說現在大多也是流動的OT沒有固定地方
上課時另一位老師則跟我們說有特色很重要,像有位老師是專做小嬰兒的治療,在新生兒病房工作,全台灣目前只有她專做這個,風險高但很缺
再來就是偏鄉的機構,大多的療養院都蓋在比較偏僻的地方,但目前職缺也慢慢飽和了
還有研究的部分其實也比較少人在做,有同學目標好像是這方面的祝他順利
之前OT工會的老師來上課,她也說社區發展是大家現在努力的方向,在國外其實更不受限發展機會還很多 (所以難怪一堆學長姐往外跑),需要大家幫忙推廣努力,畢竟現在職治這個概念在台灣還很少人知道,甚至還受到許多質疑OT的定位究竟是什麼,存在的理念和目的,老師說OS大概就是我們這代的議題
很多事情值得仔細想想,雖然很多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辦但希望會越來越好!
留言列表